7%香港储蓄险“停售潮”,真有必要7月1前抢入吗?|10Life深度剖析

近期,香港保险市场迎来了一波显著的购买热潮,其背后的驱动是今年年初,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明确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美元等非港币保单的演示利率上限调整为 6.5%,港元保单为 6% 。
在此背景下,意味着许多长期储蓄险产品面临停售,新产品的预期演示利率也将下调,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在内地客户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不少香港保险中介更是借此机会,展开了一轮密集的宣传和推广攻势。
他们纷纷向内地客户强调,这是购买高收益香港保险储蓄险的最后机会,营造出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张氛围。
许多不了解真相的内地客户开始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为了能赶在收益率下调之前锁定较高的收益,他们纷纷急于购买,中介/银行等销售机构不惜“打破常规”加班加点销售签单。
这场看似火热的“抢购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相?香港银保监又为何发声?今天10Life君就带大家抽丝剥茧,理性分析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
中介炒作与市场乱象
在这场疯狂的抢购热潮背后,香港保险中介的炒作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在宣传过程中,往往过度夸大收益率下调带来的影响,只强调高收益的难得,却对保险产品的其他重要信息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
比如,对于保险条款中的一些限制条件、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分红的不确定性等关键内容,很多中介要么不主动提及,要么解释得含糊不清,导致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做出购买决策。
有些中介甚至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段,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声称目前市面上高收益的储蓄险产品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诱导客户在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的情况下匆忙签单。
还有部分中介为了促成交易,不惜向客户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如保证一定能获得高额回报、收益率绝对不会低于某个水平等 ,这些虚假宣传和误导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香港保监的声音
面对市场的混乱局面,香港银保监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发出了澄清和提醒声明 。
声明指出,市场上存在部分中介过度解读收益率下调政策,进行不实宣传和误导销售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香港银保监强调,保险产品的收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率并非实际收益率,也并非最终能拿到手的回报。同时,香港银保监呼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被中介的片面之词所误导,盲目跟风签单。
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谨慎评估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因冲动消费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这一声明如同一剂清醒剂,为那些在抢购热潮中迷失方向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回归理性,重新审视香港保险储蓄险的投资价值。
保监局原文:
https://www.ia.org.hk/sc/infocenter/speeches_articles/20250330.html
下调原因深度剖析
(一)遏制不良竞争:
近年来香港分红险产品演示利率不断走高,2023年主要集中在6%-7%区间,2024年部分达到7.2%-7.3%。部分保险公司为吸引客户,通过过度压低保证收益来虚抬非保证收益的吸引力,存在用高预期吸揽客户的情况。
所以说,下调演示利率是防止市场中出现过度进取的投资回报假设,推动保险公司良性竞争,避免预期虚高、兑现不足,引发保险业的信任危机。
(二)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利率波动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挑战,资本市场的长期回报预期趋于保守,香港储蓄险很大一部分资金会配置美元资产,而想达成保单演示的高预期收益,必须增加权益类投资的比重,而权益资产的波动性更大,长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
所以监管需要保险公司给到消费者的预期也降一降,饼不要画的太大,避免将来实现率很难看。
(三)保障消费者权益:
之前较高的演示利率易让消费者对收益有过高期待,万一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易产生纠纷与客诉。此次设定演示利率上限,更加合理的管理消费者预期,减少信息不对称。
同时,香港保监局持续强化对分红险实现率的披露要求,叠加对预期收益率的合理限高,保险公司更容易达成分红承诺,不同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也会更客观,进一步加强对保单持有人的保障。
从监管的角度,是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消费者对香港保险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限高的“演示收益率”
与营销话术剖析
在讨论香港保险储蓄险收益率下调的影响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香港保险所宣传的 7% 收益率,乃至即将下调到的 6.5% 收益率,都只是演示收益,並非合约保证的固定收益。
很多消费者在中介的误导下,往往将演示收益等同于最终能拿到手的回报,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演示收益是精算师根据保险公司过往的投资业绩、市场趋势以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等多种因素,综合设定的一个预期收益水平 。它只是一种假设性的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10Life君也为大家搜罗出最常见的市场上的话术,并给大家一一解答分析。
1. “抓紧买,新产品实际收益也会比之前低”
这次下调的是演示收益,实际收益才是最终你能拿到的钱,而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能力和分红实现率。
所以,旧产品的「演示卖相」 更好,但可能实际上的分红较难达标,而新产品,因为演示利率稍有降低,相比之下也更容易达标。
以往很多港险产品达到之前7%的演示收益都是要持有保单60年以后,所以如果本身就准备持有30年以内的客户,更是不需要完全为了赶“停售”而抢购,因为以你计划的保单持有时间来看,收益结果几乎没有影响,所以看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2. “演示收益降低,保司没动力再去达成更高的收益率,还是现在买高演示的产品收益更高”
这种说法其实也缺乏依据。 香港保监局早前推出的《GL16 》、《GL34 》中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保司产品要符合公平公正、可持续性。
同一款产品的分红公平度如何,是需要前后贯穿始终的。所以说,演示收益降低,保险公司就完全没动力再去达成更高的收益率这种说法并没足够道理。
3. “香港保险监管也变成了跟国内一样的‘指导式’监管模式,以后会越来越低!”
香港保监局监管的是「演示利率上限」,针对的是非保证分红的销售演示而已。
香港保监并没有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如何设计产品,也没有限制产品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本质就是对于保司一些可能的夸张销售的行为上打个补丁,引导市场更健康发展,并不是一刀切管保司「怎么做」。
而内地监管的是「预定利率」,是针对保证收益的产品定价去监管的。即保险公司在开发寿险、年金险这些有保证回报的产品时,用来计算保费和现金价值所用的利率。是直接干预了产品的核心定价环节,管的是「怎么做」。
所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种恐慌根本无从谈起。
给消费者的投保建议
(一)明确自身需求是关键
投保前,一定要先梳理自己的财务目标。是为了子女教育、养老储备,还是资产传承?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保险产品和规划策略。
同时,要充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对投资波动较为敏感,那么更注重保证收益的产品可能更适合;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以适当考虑分红潜力较大的产品。
(二)关注产品本质,理性看待“演示利率”,多关注分红实现率
不要被高收益率的宣传所迷惑,深入了解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投资策略和历史分红实现率。
底层资产决定了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潜力,而分红实现率则反映了保险公司过往承诺的收益兑现情况。尤其留意10年期以上保单的数据,会更有指导性,一家持续达到或接近100%实现率的公司,其信誉远高于一份虚高的计划书。
可以登陆10Life网站:储蓄险对比 - 点击每一个公司后会出现单独公司的页面,其中一项就是分红实现率指标,让你的参考变得非常直观简单。


图源:10Life官网
或者通过公众号查询:主菜单 – 对比产品 – 储蓄险对比 – 打开后点击找到想查看的具体公司 – 分红实现率详情。
(三)保持理性,谨慎决策
面对中介的营销攻势,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因为 “限时”“限量” 等话术而冲动消费。
可以多咨询专业人士,对比不同产品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谨慎的投保决策。如果时间紧张,不妨先做好功课,等 7 月 1 日后再根据新的产品政策进行选择,或许会有更合适的方案。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盲目跟风抢在 7 月 1 日前签单,不如静下心来,理性分析自身需求和产品特性。保险是一项长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实现财富稳健增值和风险保障的正确方式。希望大家都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保险决策。
写在最后
如果您正考虑购买香港保险,不妨先登录 10Life 官网或公众号进行产品测评和对比。
在 10Life 平台,您可以获取到全面、详细且中立的保险产品信息,通过专业的测评,深入了解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优势以及潜在风险。
无论是保障范围、收益情况还是条款细节,都能一目了然,从而帮助您更轻松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如果您觉得本篇分享有用,可以点击页面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朋友。
10Life Financial Limited (「10Life」、「我们」)旨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境内人士发布本文,文中提及所有信息及服务仅适用于身处香港境内人士。本文仅供一般教育及参考用途,并不构成任何投资或保险建议。资讯并没有考虑阁下之个人需要,阅览有关资料亦不应被视为正在进行个人合适性评估,亦不足以构成任何购买保险产品决定的依据。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或进行有关保险决定前,阁下应以保险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准,自己进行研究,及/或寻求香港持牌保险中介人的独立及专业意见。详情请参阅我们的使用条款 https://www.10life.com/zh-CN/terms
文章重點
中介炒作与市场乱象
香港保监的声音
下调原因深度剖析
限高的“演示收益率”
与营销话术剖析
给消费者的投保建议
写在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