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se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確定
熱門文章
文章重點
分數50%以下 屬於「認知偏弱」
知識和技能:無法區分保險代理和經紀
態度:對保險行業有中等程度的信任
行為:過度依賴親朋意見 甚少貨比三家
青年人保險認知薄弱
保險解碼器助消費者教育
搜尋文章
熱門搜尋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輸入關鍵字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輸入關鍵字

個人理財
編輯推介
【保險認知】香港人保險認知得52分?買保險唔識比較?
2022-08-31
7分鐘閱讀

保險產品條款不透明,中介硬銷高佣金的產品,誤導消費者事件頻生,令不少港人對保險有負面印象,甚至影響他們的「保險認知」。保監局近日發佈「香港保險認知研究2021」發現,本港的整體保險認知程度僅得52%,程度屬於中等「啱啱合格」,港人購買保險或續保前甚少貨比三家,成家立室期的受訪者在保險認知評估中表現較佳,其次是盛年拼搏期和初踏社會期人士。相比之下,青年的保險認知最弱,只得40%。
想買啱保險,「保險認知」不容忽視。所謂「保險認知」,是指現有或潛在投保人在作出明智的保險決策時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態度及行為。這些元素有助公眾獲得及時、合適和充分的保障,從而提升普及金融,並充分實現保險可帶來的社會價值。
分數50%以下 屬於「認知偏弱」
評分機制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採用的同類框架。分數高於70%代表「高度認知」,50%至70%代表「中等認知」,低於50%代表「認知偏弱」。
保監局發現,香港人的整體保險認知分數為52%,意味屬於「中等認知」。有趣的是,非投保人的保險整體認知僅30%,屬於非常薄弱,他們對對保險行業不信任,對保險價值的認同偏低,而且儘管面對已知風險,仍拖延購買保險。
項目 | 分數 | 解讀 |
整體保險認知 | 52% | 中等認知 |
知識和技能 | 55% | 中等認知 |
態度 | 54% | 中等認知 |
行為 | 48% | 認知偏弱 |
知識和技能:無法區分保險代理和經紀
在知識和技能上,香港人就保險的知識和技能僅屬中等認知水平(55%)水平。他們了解投保人的權利和權益、了解保險原則及常見保險產品的特性;然而,他們對不同風險與相關保障需要的認識有限,甚至無法區分保險代理(agent)和經紀(broker)。
延伸閱讀:
態度:對保險行業有中等程度的信任
香港人保險態度得分為54%,與知識和技能相若。他們認同保險是降低風險的工具,而且頗為認同保險價值。不過對於保險行業的信任程度為中等,並認為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影響決定。
青年人保險認知薄弱
保監局過去亦有將人生階段分開5個時期,並認為每個人生時期都有不同的風險缺口及保險需要。調查顯示,有家庭或處於事業高峰人士,其保險認知分數皆較高。青年時期及人生收成期分數則較低,未能掌握該人生階段的需要,詳見下表:
人生時期 | 分數 | 發現 |
青年時期 | 40% | 只有7%從學校認識保險 |
初踏社會期 | 54% | 43%重視保險,遠低於重視消費的百分比 |
盛年拼搏期 | 60% | 81%信任保險中介的建議 |
成家立室期 | 62% | 沒有計劃購買額外保險者,其中55%認為主因是資金不足 |
人生收成期 | 45% | 只有36%認為年金與當前的人生階段相關 |
此外,保監局亦就特定保險產品有其他調查結果,而10Life過往亦曾就這些重點着墨,供讀者參考:
長期保險:有80%持有人壽保單的受訪者認為,產品有儲蓄成份勝過沒有儲蓄成份的產品,意味他們對儲蓄功能的重視遠高於保障功能。
延伸比較:
投資相連壽險:降低收費或設置收費上限是最受歡迎的改善措施。事實上,保監局亦推出了保障型投資相連壽險PLP,在基金選擇、披露、保障等均有所提升,但就未有特別限制收費。
延伸閱讀:
年金:年金發放年期和內部回報率是首要考慮因素。
延伸比較:
醫療保險:疫情提高醫療保障意識,令醫療保險需求急增。當中近78%受訪者希望醫療保險可以解決私營醫院開支問題,57%人則希望更快獲得診治。
另外,45%持有保單的受訪者以為醫療保費是根據現時保費表決定,而不知道醫療保險其實會加價。同樣值得注意的是,27%持有醫療保單的人避免採用私家醫院服務,部份原因是他們懼怕續保時會加價或不太了解保單保障,令他們不去採用私家醫療服務。
延伸閱讀:
危疾保險:在持有危疾保險的受訪者中,如果他們可以再選擇投保不同類型的危疾,61%人會選擇儲蓄型危疾保險,33%人則會選擇純保障類型。
延伸閱讀:
火險和家居保險:接近4分1受訪者未能分辨兩者保障範圍。
延伸閱讀:
保險解碼器助消費者教育
保監局表示,未來會就多方面加強公眾教育,包括將保險認知的概念與內容融入中學和大專院校的課程中,與秉持相近理念的機構合作,共同舉辦針對人生風險的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公眾特別是非投保人的保險認知。
保監局亦呼籲業界透過提供合適和可負擔的保障型保險產品,協助公眾管理他們不斷演變的風險,從而體現保險所應發揮的角色。
最後,10Life亦會持續教育公眾保險比較之重要性,包括透過保險解碼器及網誌文章,提升公眾保險認知,即使風險出現時,投保人都能夠獲得充夠的保障。
註:
1.保監局指出,有關調查是經諮詢羅兵咸會計師行,並透過Mercado Solutions Associates Limited於香港18區進行面對面街頭訪問,涉及1,009名受訪者,年齡涵蓋18歲至79歲。有關調查於2021年11月1日至11月22日進行。
2.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8月30日。
免責聲明
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由獲保監局授權持牌保險經紀公司 10Life Financial Limited(保監局牌照號碼為FB1526)營運。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乃根據產品資料、事實陳述以及數據,並以一般消費者作為對象,從而作出數學運算,並不受與保險公司任何形式之合作或所獲得之費用所影響。
10Life平台上之任何資訊(「10Life資訊」),包括但不限於產品比較、產品評分、網誌文章等,旨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區(「香港」)境内人士發布,所有信息及服務對象為於身處香港境内人士,僅供一般教育及參考用途。10Life資訊無意,也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保險、金融或投資產品進行受監管建議或專業建議、推薦、批准、認可、邀請或招攬。10Life資訊並沒有考慮閣下之個人需要,閱覽有關資料亦不應被視為正在進行個人合適性評估,且不足以構成任何購買保險產品決定的依據。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或進行有關保險決定前,閣下應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自行進行研究,及/或尋求持牌保險中介人的獨立及專業意見。10Life資訊是以最大努力從不同渠道收集、驗證、更新而成。10Life集團及其附屬公司、關連人士、代理、董事、職員、員工將不會就有關資料引致的責任、索償或損失負上任何責任,亦概不保證或擔保有關資料之準確性、完整性和適時性。
所顯示保費資料尚未包括保險業監管局收取的保費徵費,並均四捨五入至港元個位數。
如閣下對 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 enquiries@10life.com。
文章重點
分數50%以下 屬於「認知偏弱」
知識和技能:無法區分保險代理和經紀
態度:對保險行業有中等程度的信任
行為:過度依賴親朋意見 甚少貨比三家
青年人保險認知薄弱
保險解碼器助消費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