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se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搜尋文章
熱門搜尋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輸入關鍵字
文章主題
專欄作者
輸入關鍵字
醫療健康

肚痾(腹瀉) 點算好?了解肚瀉原因及止肚瀉方法及戒口

2025-11-24 5分鐘閱讀
肚痾點算好?了解肚瀉原因

作為愛飲愛食的香港人,相信人人都試過肚痾,俗稱「肚屙」。大多數情況只是短暫的腸胃不適,幾日內就能康復。不過若情況持續、出現脫水,甚至糞便帶血,就要提高警覺。其實肚痾的原因不止一種,了解常見成因、症狀及潛伏期,並學習正確止肚瀉方法與飲食調理方法,避免脫水與反覆發作。

腹瀉的潛伏期

腹瀉的潛伏期因感染源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細菌感染的潛伏期約為數小時至 5 天,病毒感染則通常在 1 至 3 天內發作。大多數情況屬短暫性不適,只要保持充足水分與休息,症狀通常會在一星期內自然緩解。

肚痾的種類及症狀

肚痾主要可分為兩類: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者症狀看似相似,但成因與嚴重程度各有不同,了解差別有助及早處理,避免拖延病情。

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一般持續少於兩星期,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例如諾如病毒、沙門氏菌或大腸桿菌。當腸道受外來病原刺激或食物中毒影響時,蠕動速度加快,糞便中的水分未能完全被吸收,便會出現「痾水」的情況。

常見症狀包括:

  • 大便頻密、呈水狀或稀爛
  • 腹部絞痛、脹氣或急需上廁所
  • 噁心、嘔吐或輕微發燒
  • 嚴重時出現脫水(如口乾、乏力、尿量減少)

多數急性腹瀉屬輕微個案,通常可在 1 至 2 星期內自行痊癒,患者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及飲食盡量清淡。但若出現血便、高燒或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應盡快求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則屬於持續四星期或以上、甚至間歇性反覆發作的情況。其病因較為複雜,除了腸道疾病,例如腸易激綜合症,亦可能與吸收功能、內分泌失調或長期服用藥物有關。

典型症狀可能包括:

  • 大便稀爛或痾水,可能帶有黏液、血絲或未消化食物
  • 腹痛、腹脹,有時伴隨輕微發燒
  • 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容易疲倦
  • 長期下來或導致營養不良或貧血

若腹瀉持續超過四星期、糞便帶血或體重明顯下降,應盡快安排大腸鏡檢查或實驗室測試,找出根本原因並對症治療。

痾水或肚瀉的常見原因

肚瀉或者痾水最常見是因腸道受感染或進食不潔食物所致。以下都是常見誘因:

  • 病毒感染:如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札幌病毒,是急性腸胃炎主因。
  • 細菌感染:例如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通常與食物中毒有關。
  • 食物問題:進食變壞食物或乳糖不耐症。
  • 腸胃疾病:腸易激綜合症、炎症性腸病等疾病。
  • 藥物副作用:特別是使用抗生素後,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
  • 人造甜味劑過量:過量攝取山梨糖醇或赤蘚糖醇等。
  • 新冠後遺症:部分患者感染後腸道功能受影響,變得容易腹瀉。

腹瀉會否傳染?

若肚痾(腹瀉)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病原體可透過接觸患者的糞便、嘔吐物,或受污染的食物與水源傳播。在人多的地方,如院舍、學校或家庭,更容易出現群體感染。要預防傳染,便要保持良好衞生習慣,如勤洗手、確保食具及廚具清潔,並避免共用餐具或毛巾等。

醫生會如何診斷腹瀉?需要驗腸嗎?

當腹瀉情況持續或反覆出現時,醫生會根據病症及身體狀況,安排不同檢查以找出成因。不一定每位患者都需要做「驗腸」檢查,會按個別情況決定。

問診及病歷檢查

醫生會了解病歷、近期用藥情況、飲食習慣及旅遊記錄,以初步判斷腹瀉是由感染、食物不耐、藥物反應還是其他疾病引起。若懷疑有傳染性腹瀉,醫生亦會關注是否曾接觸患者或進食可疑食物。

糞便檢查

糞便樣本能幫助醫生確認是否有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並協助找出導致腹瀉的病原體。有時也可檢測是否出現便血或隱性出血。

血液檢驗或影像檢查

血液檢查可了解身體的脫水程度及電解質變化,如鈉、鉀水平是否異常。如果醫生懷疑腹部有其他問題,例如腸阻塞或慢性發炎,亦可能安排腹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CT)以作進一步評估。

氫呼吸試驗

若懷疑是乳糖不耐症導致腹瀉,醫生會建議進行氫呼吸試驗。患者需飲用含乳糖的液體,再測量呼氣中的氫氣濃度,以判斷腸道是否未能有效分解乳糖。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這項檢查可讓醫生觀察胃與小腸上段的情況,了解是否存在潰瘍、炎症或病變。必要時會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結腸鏡檢查

如果肚瀉或腹瀉情況持續、伴隨血便或體重下降,醫生可能建議做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這有助檢查腸道內是否出現慢性炎症、息肉或腫瘤,並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活檢)作進一步分析。但並非所有腹瀉都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盡快看醫生:

  • 持續時間過長:症狀持續超過一星期
  • 嚴重症狀:有發燒、劇烈腹痛或血便
  • 無法進食:嘔吐嚴重、無法進食或喝水
  • 嚴重脫水跡象:口乾舌燥、尿量顯著減少
  • 感到頭暈或虛弱無力高風險族群: 患者為長者、幼童或長期病患者
  • 糞便異常: 出現 血便或帶有膿液

常見問題

1.肚痾可以飲寶礦力嗎?


可以適量飲用。運動飲品如寶礦力含有電解質,有助補充因腹瀉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不過部分飲品含糖量較高,建議稀釋後慢慢飲用,以免刺激腸胃。若症狀嚴重或出現脫水,應選擇口服補液鹽(ORS)會更有效。

2.肚痾應該立即食止瀉藥嗎?


不建議一開始就服用止瀉藥。大部分急性腹瀉屬於身體自然排除病原的過程,過早使用止瀉藥可能令細菌或病毒滯留腸道,加重病情。只有在腹瀉頻密或影響日常生活時,才可考慮短期服用,但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3.肚痾持續多久才算嚴重,需要看醫生?


一般輕微肚痾會在在數日內改善。如症狀持續超過超過2至3天、出現血便、高燒、劇烈腹痛、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口乾、尿少、頭暈),應立即求醫。長者、幼童及長期病患者更應盡早檢查。

4. 肚痾時食「皮蛋瘦肉粥」可以嗎?


不建議。皮蛋屬於高脂及重口味食材,可能刺激腸胃,加重肚痾問題。建議選擇清淡的白粥或粥水,待症狀改善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

肚痾時食咩好?飲食建議與戒口須知

宜食建議

肚痾期間,應以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讓腸胃有足夠時間休息和修復。

  • 選擇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減少腸道刺激。
  • 可進食白粥、白飯、白多士、梳打餅、麵條、饅頭等澱粉類主食。
  • 選擇低油脂蛋白質食物,如魚肉、雞胸肉、豆腐或蒸蛋。
  • 蔬菜以質地細嫩的葉菜或瓜類為主,避免粗纖維蔬菜。
  • 水果可選去皮蘋果、香蕉,它們含有的果膠有助於紓緩腹瀉。
  • 採取小量多餐方式進食,細嚼慢嚥,並將食物切成小塊,方便消化。
  • 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炒、汆燙或燉煮為主,避免煎炸或重口味料理。

戒口須知

  • 避免牛奶及奶製品,以免引起乳糖不耐或腸胃不適。
  • 避免高油、高脂食物,例如煎炸、辛辣或濃味菜式。
  • 避免粗纖維蔬菜,如牛蒡、芹菜及莖梗類蔬菜,免刺激腸壁。
  • 避免高纖或帶皮水果,例如番石榴、帶皮蘋果或提子。
  • 避免生冷食物,如生菜沙律、半熟蛋或冷飲。
  • 避免來歷不明的飲品或冰塊,以免攝入受污染的水源。

飲食小貼士

肚痾期間,身體容易流失水分,因此應定時小口補水,可選擇清水或電解質飲品,幫助維持體內平衡,避免脫水。當腸胃逐漸穩定時,可以先從白粥、白飯等澱粉類食物開始,之後可加入魚肉、豆腐等低油蛋白質,最後再慢慢增加蔬菜與水果,以補充營養。總之要以清淡為主、少量多餐。每次進食份量不宜過多,並避免油膩、辛辣或重口味食物,減輕消化負擔。

有沒有快速止肚瀉的方法?常見治療方式

一般的肚痾通常能在短時間內好轉。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紓緩及治療方法,能幫助腸胃逐步恢復正常。

穴位按摩

中醫認為,適度按摩特定穴位可幫助調理腸胃功能。可輕按「天樞穴」(肚臍兩旁約三指寬處)及「足三里」(膝蓋下方外側約四指寬位置),以順時針方向輕壓 1 至 2 分鐘,有助促進腸胃蠕動、紓緩腹痛及脹氣。不過,此方法為輔助性療法,可配合藥物或飲食調整使用,但若出現劇烈腹痛或高燒,應立刻求醫,以免延誤治療。

止瀉藥

常見止瀉藥如洛哌丁胺(Loperamide),能暫時減慢腸道蠕動、減少排便次數,適合控制輕微腹瀉。不過,如伴隨高燒、血便或細菌感染,則不建議使用,因藥物可能令病原體滯留體內,加重病情。 服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不宜自行長期服用。

抗生素或抗寄生蟲藥物

如果腹瀉是由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引起,醫生會根據糞便檢驗結果處方相應藥物。但若是病毒性腹瀉(如諾如病毒),抗生素並無效用,只能靠身體免疫系統逐步恢復。切勿自行購藥,以免導致抗藥性或腸道菌群失衡。

補液治療 (吊鹽水或口服電解質液)

若出現嚴重脫水或持續嘔吐,醫生會建議以吊鹽水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與礦物質,幫助穩定身體機能。

益生菌

益生菌有助平衡腸道菌群、縮短腹瀉時間,特別適合服用抗生素後或腸胃功能較弱人士。可透過膠囊、粉狀或含益生菌的飲品攝取,但應選擇低乳糖或非乳製產品,避免進一步刺激腸道。

維持清淡飲食

肚痾期間應讓腸道「休息」。建議食用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麵條、蒸魚或豆腐,避免辛辣、煎炸、重口味食物,以減輕腸胃負擔。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肚痾會令體內會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容易導致脫水。輕微情況下可自行飲用口服補液鹽(ORS)、清湯或稀釋果汁補水。

及早設置醫療保障 守護健康

肚痾雖然多屬短暫不適,但若情況反覆或需進一步檢查(如腸鏡、CT、MRI 等),醫療費用往往相當可觀。及早投保合適的醫療保險,不但可減輕經濟壓力,亦能在需要時,快速獲得治療。

根據自願醫保規定,CT、PET 和 MRI 檢查屬於「訂明診斷成像檢測」範圍,只要有主診醫生的書面建議,不論在住院期間、診所或日間手術中心進行,均可獲賠償。

市面上醫療保險產品繁多,保障條款亦各有不同。若想更清楚了解哪款產品最符合個人需要,或需要協助解讀保單內容,歡迎諮詢10Life持牌保險顧問,獲取專業建議。

 

延伸閱讀
【MRI價錢比較2025】一文睇晒磁力共振檢查收費、顯影劑副作用
【自願醫保】 普通房vs半私家房計劃點揀好? (附7間保險公司保費比較)
【自願醫保邊間好2025】「5星級」計劃比較 邊款至係中產家庭之選?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11月17日

10Life 編輯團隊

團隊成員由一群資料搜集員組成,主力保險相關資訊研究。

10Life 編輯團隊

團隊成員由一群資料搜集員組成,主力保險相關資訊研究。

免責聲明

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由獲保監局授權持牌保險經紀公司 10Life Financial Limited(保監局牌照號碼為FB1526)營運。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乃根據產品資料、事實陳述以及數據,並以一般消費者作為對象,從而作出數學運算,並不受與保險公司任何形式之合作或所獲得之費用所影響。

10Life平台上之任何資訊(「10Life資訊」),包括但不限於產品比較、產品評分、網誌文章等,旨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區(「香港」)境内人士發布,所有信息及服務對象為於身處香港境内人士,僅供一般教育及參考用途。10Life資訊無意,也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保險、金融或投資產品進行受監管建議或專業建議、推薦、批准、認可、邀請或招攬。10Life資訊並沒有考慮閣下之個人需要,閱覽有關資料亦不應被視為正在進行個人合適性評估,且不足以構成任何購買保險產品決定的依據。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或進行有關保險決定前,閣下應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自行進行研究,及/或尋求持牌保險中介人的獨立及專業意見。10Life資訊是以最大努力從不同渠道收集、驗證、更新而成。10Life集團及其附屬公司、關連人士、代理、董事、職員、員工將不會就有關資料引致的責任、索償或損失負上任何責任,亦概不保證或擔保有關資料之準確性、完整性和適時性。

所顯示保費資料尚未包括保險業監管局收取的保費徵費,並均四捨五入至港元個位數。

如閣下對 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 enquiries@10life.com

Whatsapp icon
Whatsapp icon
WeChat icon
WeChat icon
Enquiry icon Close icon
置頂
Whatsapp icon
Whatsapp icon
WhatsApp
WeChat icon
WeChat icon
WeChat